江汉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

百濮、麇人的分布

《华阳国志》的濮,侯绍庄等以为即《史记·楚世家·正义》所引刘伯庄“濮在楚西南”之“濮”,在今川鄂湘黔交接一带,其时在巴郡东南。杜佑《通典·边防三》南蛮条并《文献通考·四裔考七》所叙,濮在唐时有尾濮、木绵濮、文面濮、折腰濮、赤口濮、黑僰濮诸类,多为永昌郡“西南夷”族群,与《华阳国志》的濮没有多大关系。

但《宋书·庾悦、王诞、谢景仁、弟述、袁湛、弟豹、褚叔度》弟豹条中所说的“华夷百濮”,则似是指《华阳国志》的濮,按“大将军武陵王遵承制,复为记室参军”的记载说明弟豹一族与武陵、江州地有一定渊源。

《逸周书·王会篇》中《四方令》中的献珠玑、玳瑁的百濮,其地按地望在江汉间,当是《华阳国志》的濮。《春秋左传·文公元年,尽十八年》所记之濮,即“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住。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中的濮,当即是《华阳国志》中的濮,在江汉间。战国后期百濮似已大规模迁徙,左思《蜀都赋》说“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传为杨雄的《蜀都赋》则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舆地纪胜》卷一五九记合川县钓鱼山双墓时引李文昌《图经》称“巴王、濮王会盟于此”说明百濮不仅分布广泛而且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百濮,按《春秋左传·文公元年,尽十八年》所记,则其时百濮当在庸、邓、楚间汉水两岸。按《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述,上庸郡本附庸国,与百濮集中分布地相交的在今竹山县、竹溪县,盖是时百濮在今长江、沮漳河、汉水间。

汉晋时,百濮的分布大大扩展,今川东、重庆、贵州北部、湖南省西北皆是。麇人,当在楚地选,今湖北省枝江县境。麇人既能率百濮,则其地域当不会太小,制图时以今枝江县、宜昌市南部、当阳市南部示之,或取长江与沮漳河之间地域为妥。

巫蛮的分布

《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有“巫蛮叛,寇南郡”的记载,次年“荆州兵讨巫蛮,破降之”。按此,巫蛮当在巴郡之东,南郡之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永元十三年(89年)巫蛮首领许圣等反,诸军“分道并进,或自巴郡、鱼复数路攻之”,后徙其于江夏。按地望巫蛮当在巴郡东北,今重庆、湖北、陕西交界一带当是,重庆东北角有巫溪县、巫山县,当即秦汉间巫蛮之聚居地。结合《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之记,说明巫蛮的分布地并不广泛,其西仅限于巫溪县、巫山县一带,取奉节、巫溪县、巫山县长江以北示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武冈山条亦记有巫蛮,谓“唐元和中,黔巫蛮獠寇乱武冈”,《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有谓“晋、宋之荆州蛮,分居沔中西阳者,即巫蛮之余种也”之说,说明晋后武陵等地有巫蛮是迁徙所致。太和二年(年)置上庸郡时始有北巫县,或为巫蛮迁徙之故。巫蛮族属不详,《文献通考》卷《四夷考五》“南蛮”条并《太平御览》卷《南蛮一》均将许圣之事记入廪君种中,似是认定巫蛮为巴国之一族,不知所本。

禆、鯈、鱼人的分布

禆、鯈、鱼人,《春秋左传·文公元年,尽十八年》庸帅群蛮之一,《太平御览·州郡部十三·山南道上》夔州条引注曰:“秦秋时为鱼国。……杜曰:禆、鯈、鱼三巴,今鱼复县也。”是知群蛮在西,百濮在东,群蛮应当包括着巫蛮。其中的鱼人,另有孙晃注《逸周书·王会篇》鱼复曰:“鱼复南蛮国也,贡鼓及钟而似牛形者。”《读史方舆纪要·四川四》夔州府条鱼复城引《水经注》曰:“江水东经鱼复县故城南,城故鱼国。”《通典·州郡五》同。是知鱼人即在鱼复县,今奉节县。鱼人为庸所帅,当在长江以北,以今梅溪河为主要地望。禆、鯈俱不可考,或与鱼人地望相近。

庸族及其分布

庸族,按何光岳和蔡靖泉所解,本商奴仆一类群体,后不断南迁并至战国时方为楚等所攻灭。按何光岳所解,庸族之先为黄帝系统部族容成氏,地在今河北省容城县(汉置容成县,后因避武则天讳而改“容城”)。此期的词源关系是,“庸”通“容”,“庸”古字作“墉”,“庸”本身亦有“城”之意,“容成氏”即“庸城氏”,为商王朝的筑城奴仆一类。因“庸城氏”为商王朝筑城有功,封为侯,“庸”改“墉”,封地在河南墉城。此庸可能就是《尚书牧誓》记武王伐纣时于商效誓师言西南族“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的庸,庸位第一,当为周所依靠的力量之一。

随后因商后裔武庚与西周诸侯管叔(于墉)、蔡叔(于卫)、(三监)反判为周公所平,庸人渐不见载于史籍。周公平三监之乱后,或即其时,庸人的一支南迁至湖北竹山县一带立国,此即史籍所载之“庸、濮在江汉之南”的庸人,春秋时地及今湖北竹山、竹溪县,陕西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等县。常璩《华阳国志》于庸的记载“上庸郡,故庸国,楚与巴、秦所共灭者也。秦时属蜀,后属汉中。汉末为上庸郡”,当即此。按“上庸郡,故庸国……”所记,“庸”即“上庸”,汉

末置郡时领六县:上庸县(郡治)、北巫县、安乐县、武陵县、安富县、微阳县。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庸国居江、汉间,邻秦、蜀、巴、楚亦采此说。又,《括地志》记竹山县:此记与《华阳国志》所记相同,但于地域上,《括地志》并未列述金州,故其地域尚不得详。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引《括地志》后又云:“又,《楚世家正义》又云,‘谓房、金、均三州’。今湖北省西北部及陕南东部之地。”

此期的庸族当有相当的实力,《春秋左传》有记文公十六年事如下:楚大饥……。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唯裨、鯈、鱼人实逐之……这条记载非常重要,它至少反映了如下信息:其一,庸人与麋人均为西南族群的大族,能“帅群蛮”“率百濮”。顾颉刚曾为此作注曰:“是楚当饥困之际,附近若干夷族皆叛之,帅群蛮者为庸,帅百濮者为麋;楚一与师而非濮罢,及秦、巴出兵助楚而群蛮降,庸亦被灭。”这个意见实际上指出了蛮在南,百濮在西南,庸和麋是这两大族群的统率者,具有相当的地位。其二,百濮罢兵后楚与其部分部落联合攻庸,尚无胜算,是谓“庸师众,群蛮聚焉”,是以使诈败之计,分兵两路暗度陈仓,待与秦、巴军队同攻庸才取得军事上的优势,是以“群蛮从楚子盟”。也就是说,参与灭庸的军队,有楚师、百濮之属、秦师、巴师、南蛮之属,其数量应当是相当庞大的。

按上所述,庸人实际上来源于华夏族群,为华夏族群中奴仆一类群体。庸为侯而列于西的事实也说明,华夏族群在阶级分化过程中也伴随着族群的分化,族群与阶级分化有交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西南地区是比较普遍的,滇国、蜀国、夜朗的族群关系均如此。

上庸郡六县,《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记魏太和二年(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景初三年(年)又“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此六县,亦与《晋书·志第五》六县同,当即《华阳国志·汉中志》中的上庸、安富、北巫、武陵、安乐(其地疑即上廉县地)、微阳(即“魏阳”六县)。上庸郡在《南齐书》中有所增益,但按《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五》上庸城条的记载,秦灭庸时置上庸县,随后即置上庸六县,与楚、韩魏相易时亦为六县。此六县,按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修订版:上庸县,郡治,今竹山、竹溪县地均是;北巫县,原称巫县,因建平郡亦有巫县而改为北巫县,疑在今陕西镇坪县一带;武陵县,治所在今竹山县东四十里;安乐县,疑即上廉县地,在陕西平利县北;安富,在今竹溪县境;微阳,地不详,在竹山、竹溪县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