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2/9475607.html秦楚刊号
十堰市明清之际曾为郧阳府。郧阳府是明朝成化十二年(年)开设的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才废止。设府前,境内是没有相对完整、统一的郡府建置的,所辖地分散隶属于周边郡府,如汉代郧县等地属汉中郡,丹江口市则属南阳郡;宋代郧县等地属均州,房县、竹山等地属房州,上津则属商州;元代辖地属襄阳路(河南行中书省)与兴元路(陕西行中书省),等等。
秦楚刊号那么,为什么在明代中期要设立一个郧阳府呢?个中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历史上 的“荆襄流民举事”而来。
明朝中期以后, 治腐败,土地兼并剧烈,又逢连年全国多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种种恶劣的社会、自然生存环境,造成众多农民失田失业并到达无法维持生计的边缘,于是成批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流民遍及全国。流民问题成为明朝中期以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荆襄地区是当时 的一个流民聚集区,破产的农民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进,流民人数骤增到一百五十多万人。荆襄地区泛指湖广、河南、四川三省结合地。今十堰市地处荆襄地区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间(一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之。明朝建国初,朱元璋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 策,曾派遣卫国公邓愈率兵到十堰市房县清剿,“空其地,禁流民不得人”。明朝 的封禁区的重心正是在鄂西北地区,即今十堰市一带,这里山峦连绵,川回林深。
秦楚刊号大批流民为什么选择荆襄地区?首先这里地处数省交界的“万山之中”,山大、林深、人烟稀少,各官府管理上都当此为鞭长莫及的偏远之地,皆不理之地,于是容易获得垦地。同时这里的气候介于南北方之间,比较温和,雨水适中,既可以种水田,也可以耕种旱地。这样的自然环境,南北方人在生活上、劳作上都易适应,因此流民把这里当作理想的归宿地。
历朝统治者又为什么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 策呢?简单地说,就是“恐流民聚众(深山老林)闹事”,坏了统治秩序。朝廷采取严令驱赶和强制遣散流氏尬乡的 策,其结果导致朝廷封山与流民求生存反封山的矛盾空前激化,最终酿成历史上有名的两次荆襄流民大起义。这两次起义,史书称为“荆襄流民举事“中国古代流民起义”等。
《明史》《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等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元年(平)春,百次荆襄流民起义在今十堰市房县大木厂镇爆发。领导起义 叫刘通。
刘通是河南西华人,因为曾双手举起县衙门前的千斤石狮,人称刘千斤。早年因劫邓州李姓富豪,遭官家追捕。正统年间流亡到襄阳、房县一带的山区谋生。成化元年四月,他树起起义的旗帜,得到广大流民的拥护和响应。起义后,刘通自称“汉王”,义 迅速发展壮大到数十万人,以湖广西北部(今十堰市)为根据地,北攻河南南阳,西抵陕西汉水西岸,东及湖广蕲 之境,声势之大为明朝建立以来前所未有。
秦楚刊号起义一爆发,即震撼明王朝。朝廷为了镇压起义,在成化二年(年)急派湖广总兵李震、王恕等率 进山围剿。义 采取诱敌深人的战术,在房县梅溪等处多次大败官 ,并杀死指挥以下 官三十八人,“其势益张”,不能制。
同年底,朝廷又増派大 前往镇压。刘通被迫率义 转移,到了寿阳,本欲退人陕西,保存实力,但被官兵扼其要道,结果途中遇阻。经过两天的激战,义 失利,刘通被俘,并被押解到京惨遭磔刑, 次荆襄流民起义就这样被血腥地镇压下去。
秦楚刊号但是,镇压并没有让流民与官府的矛盾得以缓解。其后荆襄地区又连续几年发生旱灾,荆襄一带流民屯结如故,流民入山谋生者近百万人。朝廷闻奏,又拟捕之,遂又引发了第二次荆襄流民大起义。
成化六年(年),第二次起义的领导人叫李原,自称“太平王”,任命总兵、先锋官等,转战于襄阳至南漳、南阳至内乡、西安至渭南等地,流民响应者达百万,这是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流民起义,声势更盛。朝廷再次震动。朝廷此次出动包括中央 与多省地方 在内的大 ,兵分八路进行残酷镇压。成化七年(年),在朝廷众兵的清剿下,李原只好率义 转战深山。当李原部转移到竹山官渡在渡河时遇到洪水暴发,此时又与官兵遭遇。官兵趁义 “半渡截击”,结果义 遭受沉重打击,李原等为官兵所擒,不少义 被淹死,第二次荆襄流民起义再次被镇压下去。
两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起义被朝廷武力残酷镇压下去之后,荆裏流民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成化十二年(年),河南欠收,饥民又是潮水般地涌进荆襄地区,“人山就食,势不可止”,流民复聚如故。采取强硬的封禁 策与措施,朝廷担心又会激发强烈地反抗,因而被迫寻求武力镇压以外的策略与措施来治理流民问题。
其实,当时统治阶层内部的有识之士不乏已有较为切实的治理流民问题的方略,如祭酒周洪谟曾著《流民图说》曰:“东晋时庐江松滋之民流至荆州,乃侨设松滋县于荆江之间;陕西雍州之民流聚襄阳,乃置南雍州于襄水之侧。其后,松滋隶于荆州,南雍州隶于襄阳,垂千余年静谧如故。以前代处置流民者,甚得其道。今若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设州县以抚之,置官史,宽徭役,使安生理,则流民皆齐民矣,何以逐为?”可惜这一见识未及时疏奏于上,后来该见识辗转为大理寺正王君轼、监察御史薛为学、右都御史李廷用见知,认为“斯说甚善”。遂撮其大意上奏,宪宗从其议。
成化十二年五月,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原杰以抚治荆襄等处名义前在襄阳处理流民问题,抚治流民。原杰到任后经调査走访认为,应该采取怀柔的安抚 策以处置该地区流民问题。主张撤除禁令,允许流民在山区附籍为民,开垦荒地,永为己业,设立专府,把流民纳入版籍,征收赋税。随后拟议:因原襄阳府辖之郧县地接河、陕,路通水陆,居竹山、房县、上津、商洛诸县之中,为四通八达要地,奏请开拓郧县城,置郧阳府,即其地设湖广行都司,立郧阳卫,以之“控制其地,以永保无虞”。疏奏到达朝廷,宪宗诏示“如议行之”。
于是在当年十二月朝廷决定将郧县从襄阳府之均州划出,升为府,定名“郧阳”,郧阳府正式开设。湖广割竹山县的尹店新置竹溪县,割郧县的武阳、上津县的津阳新置郧西县。郧阳府统领郧、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以后又增辖保康县。成化十三年(年),建都察院,为都御使行使抚治之衙门。原杰由襄阳移驻于郧阳,并推荐邓州知州吴远为郧阳府首任知府。
秦楚刊号郧阳府的设立,可以说是专为安置荆襄流民而为,也可以说是荆襄流民为争取生存权而进行长期生死斗争的成果。郧阳府的设立对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流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抚治、安置。该域以后再未出现过大规模的流民举事、起义。同时,客观上,郧阳府的设置也为后来的郧阳地区(专区),乃至现今的十堰市打下了地市级行 区建置的基础。(备注:文献浩瀚、史资繁众、百家云云。此若有文字错讹、出处舛漏,引用失当,烦请私信斧正,凡此不胜感激!—秦楚刊号)
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