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理丨竹溪关垭楚长城长城之母见证

极目新闻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郭军

关垭楚长城遗址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长城遗址之一,位于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与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的交界处。这段长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楚国以此抵御北方诸侯的侵略。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城墙早已塌陷而不复存在了,只在附近留下了一小段遗迹。

遥想两千多年前,车辚鳞,马萧萧,“庸首”率庸国大军为先锋前导,其跟随着七国盟军的浩荡军旅,兴正义师,穿越关垭,出兵中原,参入到“汤武革命”中,助周灭纣,显现了鄂西北先人“善兵振武”的英勇强悍。关垭有幸,参入并见证了这一中国历史和鄂西北历史的重大嬗变。

进入新时代,关垭成为湖北省东进西出的重要门户。在曾经血雨腥风的地方,如今伴随改革发展、乡村振兴的隆隆战鼓,关垭两边的人民在古长城脚下又燃起滚滚“烽烟”,演绎着新的传奇。

被誉为“长城之母”

沿汉白公路一路前行,来到鄂陕省界时,赫然被一段不算高大的城墙挡住。汽车穿越城门洞而过,城门洞上方是两个苍劲的魏碑体大字——“关垭”,当地称之为“楚长城”。

漫步在水泥制成的长城上,走完很短的现代仿作,两边便是连绵的大土墙,青苔斑驳,残墙依稀,已经爬满老树。极目四顾,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堵墙,而是有好几道,呈一座城的形状,依稀可见有类似古城池的“瓮城”的形状。

竹溪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曰:“秦楚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春秋战国,楚于四百六十余年间修建疆防长城三千余华里,宜石则垒,宜土则筑,宜水则堤,要塞必修城堡。关垭城堡为竹溪县周边六处楚长城城堡遗址之一,系石灰拌粘土夯筑而成……”

从远处看,关垭城楼形如马鞍,横搁山垭当中,南面即马首,连接着山宝寨;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播鼓台。登上关垭城楼,犹如坐在马鞍上,东眺荆楚,西望长安,左手一指即湖北竹溪县城,右手一指则是陕西平利县城。

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万里长城时,曾问陪同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董耀会回答说:“这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据考证,楚长城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北长城要早多年。

专家考证,关垭古长城以河南鲁阳关为中心,东止于河南泌阳县,西抵重庆奉节县,形成沿楚地境呈东北走向,经豫、鄂、陕、渝边境,绵延两千余公里。

有专家研究认为,关垭作为古长城的一处重要关隘,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距今约两千七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因此,又被专家誉为“长城之母”。

曾是“朝秦暮楚”之地

关垭城楼上的碑文显示,城墙是用石灰、黄泥、猕猴桃树汁液混合而成,堪称世界最早的混凝土。

公元一九三七年,国民党为战备需要,将经过关垭的秦楚古道修筑成汉白公路,拆毁了关垭船形古城堡以及中间的关楼,如同将船体腰斩,仅存船首船尾的断壁残垣。古城墙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坚如磐石。

汉白公路穿关越垭,通秦达楚,更加彰显关垭独特的地理优势,发挥交通物流商贸的重要作用,演绎了一幕幕新的更加动人的历史话剧。

有诗云:“巍巍伏牛,沐雄风,冷眼阅尽沧桑。石砌故垒,人道是,春秋楚国长城。黑石苍苔,环纵为屏,透通卧巨龙。江山胜迹,无觅楚雄问鼎。遥想当年诸侯,五霸递主盟,秦穆桓文,旌旄数更,冲天鸣!”

楚国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屏障,构筑起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三一二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虽纷争互有胜负,但中原诸侯国始终未能攻入方城。直到公元前三0一年,秦、齐、韩、魏联合击楚,终于攻陷方城要塞。楚国失去了北部的大片领土和方城屏障,自此一蹶不振,终被秦所灭。

在汉语辞典中,有一个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成语,那就是“朝秦暮楚”。

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和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家,既不敢与秦楚争锋,也不敢得罪秦楚,只好风摆杨柳两边倒。这个成语比喻某些人反复无常,是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

然而,在竹溪这块土地上,“朝秦暮楚”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理解。它既代表两国边界特殊地理位置,也反映出因战争导致两国疆域归属频繁变化的特殊现象。当地百姓见秦军来了就换上秦人装束,楚军来了就换上楚人服饰。它是边民的一种生存智慧。

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关垭始终是战略要地。最终,秦国老将王剪为了攻取关垭,曾绕过竹溪的关垭,走峣关,过武关,从关垭的背后袭击楚军,攻下关垭。楚军失去了关垭屏障,不久就被灭掉了。

秦楚争战,转眼成云烟。然以毗连川鄂陕三省、势控秦巴、界分南北的战略地位,关垭成为历代兵家争之地,阅尽战火沧桑。

秦楚边关传友谊

昔日朝秦暮楚,你争我夺;如今互帮互助,兄弟情深。

沿着三一六国道穿楚入秦时,在古长城遗址两边,看到的是两地人民相互学习、携手发展的喜人景象。

尽管湖北蒋家堰镇和陕西长安镇相距咫尺,以往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上世纪初,两地政府主动打破关隘,推倒篱笆,加强了交流和协作,而突破点就是农业技术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长安镇是陕西省的桑蚕主产区,在桑蚕种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蒋家堰镇派员“出使”长安镇,学习桑蚕养殖技术,得到该镇的热情接待。不久,长安镇又派“特使”带着技术回访蒋家堰镇,专程来传授“真经”。

蒋家堰镇作为湖北省的魔芋大镇,每年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陕西讲课,作现场指导,使这一先进技术逐步进入长安镇的家家户户,并向全县千家万户辐射,结束了平利县魔芋生产长期低产低效的历史。

有趣的是,两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常常成为男女婚配“嫁妆”,“技”随人走,传出不少佳话。

如今已是竹溪蔬菜大户的寇青海,原是陕西安康市城郊农民,一九九四年他来到蒋家堰镇当上门女婿后,租赁了当地农场二十亩耕地种植大棚反季蔬菜,很快成为蔬菜经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本镇及邻镇的十多户农民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靠此摆脱了贫困。蒋家堰关垭子村女青年赵玉莲一九九五年嫁到西边的长安镇关垭村,经她的指导和扶持,全村户户种上了魔芋。如今,古长城两边近百对新人穿梭在秦楚边界之间,成为传播农业技术的“友谊使者”。

在长期的科技交流中,蒋家堰镇和长安镇都获益匪浅。前者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魔芋集散地,后者的多种经营生产也走在了全县前列。

你追我赶燃“狼烟”

古为敌,今为友;拆篱笆,破僵局,跨关垭,互取经,携手行,同前进。

二十年前,《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了这一情况后,引起了两省地方政府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4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