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王忠武)年终岁尾,气温骤降。时下,竹溪高山,雪花飘飘,银装素裹。而遍布山乡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红红火火,一派繁忙景象。
在鄂、渝、陕三省交界的鸡心岭,山上白雪皑皑,山下丰溪镇中信药材加工车间,40多名药农正忙着清洗杜仲,烘干、切片、装袋有条不紊,给千里之外的武汉制药厂发货。
在秦头楚尾的关垭子山脚下的竹溪县中药材园区,十堰市天集中药材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为浙江制药厂装吨葛根。
天集中药材有限公司经理刘勇走路总是小跑,手机不离手,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最近药材市场特别火爆,部分药材价格不断上涨,要货的厂家要得急,品种又多。这不武汉制药厂要50吨黄连,一天三班倒都忙不过来。”
在贡米之乡的湖北双竹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格外繁忙,公司经理徐辉介绍。今年生产形势好,有机贡米、魔芋面条销往武汉、西安、重庆等城市,现在离春节还有40多天,公司正在抓紧加工有机贡米和面条,满足春节市场需求。
竹溪县是高山农业县,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孕育出品质优良的稻米、茶叶、中药材和高山蔬菜。为使深山农产品走出大山,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竹溪县税务局和农业农村局主动作为,用好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培育市场主体力度。全县已涌现多家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带动10万农民依靠生产加工产业链,走上致富路。过去到了冬天,人们无事可做,现在全县个扶贫车间遍山乡,村村都有加工企业,户户有挣钱门路,人人有就业岗位,做到了冬闲人不闲,家门口也能挣钱。
竹溪县因地制宜,盯住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山特产农业,构建“一统三分、南烟北茶”的产业部格局。全县按照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统筹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竹溪县在北部、中部高山、二高山建设了32万亩茶叶基地,采摘面积已达到20万亩,涌现出龙王垭、梅子贡两大产业龙头企业,全县茶叶收入达六亿元;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有机贡米8万亩,南部山区海拔在0米以上,素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一路向南,特色产业尤为明显,中药材产业异彩纷呈,黄连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15%,葛根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20%;在向南,建在鄂、渝、陕秦巴山区最大的重楼生产基地、杜仲基地、毛刺菇生产基地、独活基地、梭罗基地,林下经济更是风生水起,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极。
走进南部山区的丰溪镇,满山是药材,处处飘药香。全镇种植黄连、重楼、天麻、苍术、独活等多种中药材,全镇70%的农户,种植中药材。竹溪县辽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十堰天集中药材公司与辽叶、凉桥、界梁等村多户农民签订中药材收购合同,与广州药业、武汉制药厂在丰溪建起三家中药材加工车间,从卖原料到初加工产品,中药材收入一年都超过亿元,户平药材收入就有3万元。
高山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使农业资源与技术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全县年产值达亿元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有4家,万元以上有20余家,万元以上的有多家。这些加工企业顺应市场而生,与农民结成的利益共同体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唤醒沉睡的资源,激活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湖北双竹食品有限公司有贡米核心产区1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八个乡镇6万亩水稻生产,不仅开发有机贡米、糙米、香稻等品种,还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出魔芋面条、蔬菜面条、鸡蛋面条,过去1斤稻米价格在1元多,通过加工增值,现在每斤均价在4元以上,有机贡米每斤价格在20多元。
湖北龙王垭、梅子贡茶业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外资出口企业合作,不仅使传统的绿茶、红茶、黑茶提质升级,还开发出系列茶食品、茶多酚茶产品出口韩国、日本,红茶、黑茶销往俄罗斯等国。
一条产业链,串起成千上万小农户,带动众多劳动力在产业链上忙就业,使农副产品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龙坝镇肖家边村环境气候适合菌类生长,该村从山东引进神农臻菌农业开发公司在本村建成木耳生产基地1万多平方米,一年生产鲜木耳多万斤,与北京、广东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收入0多万元,全村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成为靠木耳生产加工致富的专业村,人平年收入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