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
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
龙灯穿行于房县城区大小街道
这是房县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晚上最热闹的场景
传统的火龙表演吸引了无数居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
房县龙灯作为民间手工技艺
每年进入腊月就开始扎火龙
舞龙灯是房县过年不可或缺的民间文艺项目
每年元宵节时
市民总是带着极大热情来到街上
在火龙舞动时
燃放烟花
祈福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玩火龙是最具房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00:10据房县一位熟知民俗的老人介绍
县城每年一般出4条火龙
各镇守这一年的4个季节
舞火龙时
人们会拿着“花子”(烟花)
追赶舞龙队放“花子”
舞火龙的人赤膊上阵
不断变换舞姿,躲避“花子”
到了正月十六晚上
把所有龙灯舞进西河
然后一把火烧掉
叫作龙上天,人下地
据了解,民间艺术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的人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和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
火龙灯制作手艺也是不少百姓谈论的话题。年,房县火龙作为民间手工技艺,被列入十堰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房县火龙在晚上玩耍,从正月十三开始“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六“倒灯”,前后持续四个晚上。玩龙是有讲究的,舞龙者裸露四肢,身着红短裤,头束红布巾,在“咚-咚-咚!呛-呛-呛!”的锣鼓声中,喂珠人沿街叫喊:“要‘花子’啊!要‘花子’啦……”这时观灯者要向舞龙者燃放“花子”(烟花)助兴。有时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的四条火龙正好相遇,顿时喊声四起,锣声阵阵。观灯者纷纷点燃“花子”猛烈喷放,火龙在“花子”的燃烧中来回游动,上下穿行。
如遇大户人家,火力更为猛烈,上下街头重兵把守,石“花子”、砖“花子”、牛角“花子”放个不停,这可难坏了玩龙的,只听到有人喊:“冲出去!冲出去……”好客的主人这时又拿出更多的“花子”和鞭炮燃放。只见喂珠人的龙珠在空中上下舞动,一会黄龙下海,一会二龙戏珠,逗得龙头腾云驾雾,龙身、龙尾在龙头的带动上下左右翻滚,灯会进入高潮。“冲出去!冲出去……”喊声迭起,但街道水泄不通,哪里还有一点出路?一排排大“花子”、小“花子”的喷射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男女老少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长长的街道,上下几里地火光冲天,硝烟四起,远远看去整个街道已成火海,恰似一条长长的“巨龙”。天上月儿明,地上火龙舞,真有“灯影与星月交辉,爆竹与弦歌竞扬”的热烈气氛。这时,也有大人抱着孩子在火龙下穿行,耍龙的和观灯的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盛会,玩的就一个惊心动魄。老人说,这样可以辟灾驱邪,保一年平安。这时的山城沸腾了,元宵的热闹也达到了顶点,这样的场面要持续整整四个晚上。
正月十六,灯会就要结束了,叫做“倒灯”。“倒灯”这天晚上,火龙要回到它的出发地,龙还是要耍的,只是没有前几晚的热闹,看灯人也渐渐散去,只是还有些好热闹的孩子跟着火龙不愿离去,直到燃放完最后的“花子”。这时的火龙已是千疮百孔,可“龙皮”成了抢手货,你一块、我一块,特别是有些老人为得到一块“龙皮”紧追不舍,有的要跟上几里地。听说用“龙皮”做成衣裳穿在孩子身上,可保一年不生病。就这样到最后,一条几十米长的火龙只剩下一身铮铮“龙骨”了。最后的仪式是,玩龙者一把火烧了“龙骨”,送火龙上天,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如今,时代在变,传统也在变,然而美好的愿望没变,人们在欢乐中玩火龙,又在美好的企盼中开启新一年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