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开发,房县野人洞瑰丽迷人的景色得以和世人见面,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房县野人洞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这处由天然石灰岩形成的溶洞分上下两层,现已开发洞长米,观赏面积达2.1万平方米。然而在成为旅游景点之前,野人洞只是一个荒山野洞,原本的名字也不叫“野人洞”。关于野人洞的开发,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多次改名,蝙蝠栖身的洞穴定名“野人洞”
房县南部山区野人谷镇(原名桥山乡)是武当山至神农架的必经之地,国道穿境而过。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野人洞就是其中之一。在被开发成旅游景区之前,这个天然形成的山洞并不叫野人洞。
在当地老人的口中,这个山洞原本叫古洞,谁也说不清它是怎么来的。后来,有大胆的村民进入洞中,发现里面有大量蝙蝠,遂将其称之为蝙蝠洞。
年,时任桥上乡领导的刘国龙在杜川村蹲点。因缺肥料,他听老农说蝙蝠屎肥效高,就安排会计廖新贵、副队长李文兵和村民廖新元、蒋学武等8人去挖蝙蝠屎。
每人带1只麻袋,两人1个手电筒和5斤柴油,做成“高照灯”照路(高照灯是用1根竹杆,将中间竹节打通,只留一端不打通,灌上柴油,塞进棉绒,点燃火把。因其长,装的油多,所以照得远、照得时间长、亮度也大)。在洞内怕迷失方向,还带了一捆树枝和粉笔做标记。
众人进洞一看,洞内像迷宫一样。他们每走一段距离就放1根树枝,用粉笔在石壁上做一个记号。从洞口处往里走六七十米,共发现8个卡子,最小的只能容一人爬行,他们叫“狗爬洞”。过了“狗爬洞”,便是“二道堂”,这个堂很大且高,周围有“金山银山”、石佛等景观,同时发现了数以万计的蝙蝠聚集在一起,地面上的蝙蝠屎有一二尺厚。他们装好蝙蝠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继续往前探。过了“二道堂”,便是“仙人殿”“佛爷岭”“莲花盆”“观音砚”“仙人磨”等景观,一直探到无底天坑才回转。
年5月,时任十堰市委副书记的冯友仁在房县视察,听说辖区内有个大溶洞,便前往桥上乡视察,并拨款2万元作工程开发之用。冯友仁说:“‘蝙蝠洞’的名字不好,桥上乡东边有个‘黑龙洞’,这个就叫它‘白龙洞’吧。”此后,老人们口口相传的古洞有了官方名字——白龙洞。
年11月,北京来的旅游专家王兴斌和市旅游局相关人员到房县视察,认为房县发现野人的次数最多、流传最广,因此应将房县定位成“野人的故乡”,并以此来开发旅游业。加上当时有人称曾在白龙洞洞口与野人搏斗过,于是决定将白龙洞更名为“野人洞”。
副县长带队,一行人手脚并用爬进洞内勘查
在年被定名为“野人洞”之前,野人洞的旅游开发几经波折。
年,房县成立旅游局。随后,房县旅游局组织人员到桥上乡实地探查,结果因没找到洞口而作罢。
年3月,房县旅游局再次派人探查野人洞。当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邹煜平在房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对于这个溶洞,他非常感兴趣,决定到洞里看看。几天后,在时任副乡长付家宝、杜川村村长廖新贵和村民廖新元、赵大前等人的带领下,一个由副县长带队的勘查队进入野人洞。
来到发现溶洞的地方,过河往山上爬了多米,众人在半山腰满是杂灌荆棘的岩壁上,发现一个A字形的洞口。洞口高六七米,宽三四米,站在洞口凉气袭人。一行人牵着绳子往里钻,沿洞口走进去三四米便是一个大厅,面积有30多平方米。走过大厅,向上爬3米便是第一道卡子,左边是8米多高的钟乳石,状若擎天柱;右边是岩石,只能爬行通过。往前走10米是第二个卡子,这个卡子最长,大约有7米。
过了8个卡子,就是溶洞奇观。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众人在洞内探查了3个多小时,发现大小溶洞共7个,尽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政府牵头行动荒山野洞成国家4A级景区
年4月5日,房县旅游局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了申请开发野人洞的书面报告,引起县领导的重视。6月19日,房县旅游局再次组织人马,对野人洞等景点进行多方面考察,于6月23日写出开发野人洞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年4月9日,时任房县乡镇企业管委会主任、矿产开发公司经理的岳相均主动请战,向桥上乡政府递交了关于要求将野人洞旅游景点划归矿产开发公司经营的申请报告。桥上乡政府于4月15日批复,同意矿产开发公司开发经营。拿到批复的第二天,岳相均便安排了一个6人组成的旅游开发施工队,租用2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发电,给洞内照明,开始清除洞内淤泥,扩宽洞内的8个卡子。
因为资金极度困难,野人洞的开发工作几度被迫停工。
为了融资开发野人洞,房县政府和野人洞股份合作开发公司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无奈之中,年7月,时任野人洞股份合作开发公司经理岳相均向十堰市领导发出求援信,引起重视。市领导很快做出批示,请时任十堰市旅游局局长李华山实地视察,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并设法予以支持。
之后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开发,野人洞景区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整个野人洞景区共有六厅五宫五十四景,景色瑰丽迷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每年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