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竹溪,一个诗意风华的地方。
竹溪系指竹溪河、竹溪县,二者均在十堰市西南部。
竹溪河在竹溪县北部,是堵河西源汇湾河北岸支流,为竹溪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源出县境西北部龙坝镇汪家坪村的东岱顶(一名老阴山)。竹溪河向东南流经本县的龙坝、城关、水坪、县河等乡镇,至潭口注人汇湾河。竹溪河属山溪性常流河,长余干米,河宽20~25米,流域面积约平方干米,建有竹溪河水库。早年因河两岸多竹林,故名竹溪河。
竹溪县是十堰市西南端的一个县,西邻陕西安康市的平利、镇坪、旬阳等县,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是鄂、陕、渝三省(市)交界处。
先秦时期,竹溪县域地初为庸国领地,后属楚国的上庸县,再后属秦国。以后历代其归属及其名称,多有变化。明朝成化十二年(年),郧阳府开始建立时期析竹山县西部尹店巡检司首度设置竹溪县,为郧阳府统辖的六县之一。县以境内的竹溪河名称,来命县名。清代官修《明史.地理志》记载:“竹溪,府西南,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于县东之县河镇,寻又迁巡检司于白土关(嘉庆间平利县治)。清《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因城西五里竹溪河得名。”
秦楚刊号竹溪县隶属于十堰市,在市西南部。北、东均与本市的竹山县相连,南同重庆市巫溪县交界、西跟陕西安康市的镇坪、平利、旬阳三县毗邻。竹溪之名是因县西之竹溪河而来。
地形地貌为丘陵、盆地、低山、次高山、高山等夹杂地区,山峦叠峰,河谷幽深。山多呈纬向褶皱形,由西南向东北梯向延伸。西南高,东北低。海拔落差大,最高处在南部的凤凰岭,海拔米,最低处则在东北部烂泥湾海拔米。主要的河流有竹溪河、汇湾河、万江河等。属北温带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竹溪县设立于明代中期。明朝成化十二年(年),朝廷在平定“荆襄流民起义”之后,设立郧阳府时开始创建竹溪县。竹溪县最初是从竹山县西部的尹店巡检司分出而置的。
建置沿革,尧舜禹时期属三苗领地。夏商周时期属庸国、微国地。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的一段时间属楚国的上庸县。秦汉时期属益州汉中郡之武陵县(今县东,后汉省人上庸县)。三国时属魏荆州上庸郡之武陵县(复置)、巫县(今县南,魏始立)。晋朝属梁州上庸郡之武陵县、上庸县(今县西至陕南平利县东),晋昌郡之吉阳县(今县西)、东关县(今县北)。南北朝时期境内曾经置有吉阳、东关、新丰、北巫、熊川、吉安、丰利等县,梁废武陵县。隋朝属梁州西城郡之金川县(今县西至陕南平利县东)。唐朝属山南东道金州汉阴郡之平利县(即隋之金川县);武德元年复置武陵县,贞观十年又撤武陵县入上庸县,属房州。宋朝属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之平利县。元朝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兴元路明金州之平利县。明朝成化十二年始置竹溪县,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清朝亦属湖北省郧阳府。
秦楚刊号民国初期,属湖北省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年),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年,属中共陕南军区两郧行政公署。年两郧专区划回湖北省,以后改为郧阳专区,属之。年,郧阳行政专员公署与襄阳行政专员公署合并,属襄阳专区。年,复设郧阳专区,属之。年,郧阳地区(年专区以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属十堰市。县辖8个镇、7个乡。县政府驻地在城关镇北大街与人民路交会处。
近几年来,竹溪县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备注:文献浩瀚、史资繁众、百家云云。此若有文字错讹、出处舛漏,引用失当,烦请私信斧正,凡此不胜感激!—秦楚刊号)
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