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支援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北京扶贫支援地区非遗文化发展,加强地区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于9月至11月组织开展北京扶贫支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线上组织北京扶贫支援地区非遗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线下组织非遗摄影与纪实拍摄展。
竹溪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明成化十二年(年),为安抚荆襄流民,都御史原杰,奏请设置州县,加强对地方统治,遂析竹山县尹店社建县,以境内竹溪河名命县名“竹溪县”。竹溪县历史积淀久远,文化底蕴丰厚,是庸巴文化的发祥地。
山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俗称”靠山黄”,系湖北十堰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山二黄声腔板式丰富,十大行当齐全,表现手段多样,既有大剧种的风范,又有地方戏的特色。是唯一具有完整声腔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从形成、发展、兴盛,并延续至今已有余年历史。在鄂西北及陕南地区10余个县市,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声腔板式丰富,角色行当齐全,表现手法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竹溪山二黄剧种不仅是竹溪县主要的地方文化品牌和地域文化名片,也是十堰市和湖北省重要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资源之一,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现存剧目多个,早期以“座万字”(座堂清唱)为主,多演唱传统折戏和本戏,以唱功见长。中期组班立社,开办科班,挂衣登台,演出以传统本戏为主。当时各班社演出的传统剧目,总起来约有余个,其中列国戏、唐代戏、宋代戏居多。山二黄传统剧目主要有一个“十”和六个“四”。所谓“一个十”是指“十大台”,即《一捧雪》、《二度梅》、《三奏本》、《四进士》、《五月图》、《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更天》、《十道本》;所谓“六个四”即“四大逼宫”、“四大家人”、“四大刺客”、“四大铡”、“四大征”、“四大姻缘”等。与其他皮黄剧种相比,岳家戏和水浒戏较少。解放后,对传统剧目“推陈出新”,整理改编和移植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花子骂相》曾参加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移植剧目《将相和》、《游西湖》、《革命自有后来人》等颇有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创作演出的《娘子县官》、《夜半锣响》、《贵客临门》、《村官拜师》等剧目均在省、市级获多项大奖。
黄彩平,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岁进入文工团学艺,主工闺门旦、青衣。国家二级演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年起,享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
黄彩平自幼爱好文艺,受现代京剧影响而痴迷于戏剧,年考取县文工团,参加工作时以歌舞表演为主、私下里向老艺人学习戏曲程式基本功和戏曲表演,年恢复排练演出传统戏,正式师承老艺人李焕珍、江玉英等主工闰门旦、青衣,先后在《野鸭洲》、《于无深处》、《家庭公案》、《民警家的贼》、《生活的旋律》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此期间受到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的指导。上个世纪90年代后表演技艺不断成熟,先后担纲主演了《娘子县官》、《杨柳青青》、《村官拜师》、《茶嫂择婿》《爹爹你挂墙头》等10余台大型创作剧目,多次得到了湖北省著名戏剧艺术家余笑予先生的言传身教。
杨振武,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14岁进入竹溪县汉剧团,正式师从鼓师老艺人王兴发开始学艺,主工司鼓。
他熟练掌握各行当声腔板式,锁呐曲牌、丝弦曲牌余个,锣鼓经余个;熟记传统剧目、折子戏余个,如《大保国》、《探皇陵》、《赵飞搬兵》等,并继承了老一代传下来的山二黄戏曲行业暗语(黑话)和手语等。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掌握了山二黄传统戏的锣鼓经和各个行当的声腔板式特点,以及各类程式、过场的启呈转合规律。凡演山二黄传统戏,既能熟悉剧情和声腔道白咬字,又能做到演奏准确无误,挥洒自如。具有娴熟的演奏技艺,能很好的调控演员和文武场默契配合,在剧目的演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退休后收授嫡传徒弟10余人,培养出了大批专业、业余和民间山二黄传承人。
山二黄是竹溪人民在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的文化瑰宝。它直接、生动地反映了竹溪人民的情感、理想和愿望,体现着竹溪人精神、性格和价值观,是承传竹溪优良传统的血脉所在,在几百年繁衍流播中,它若春风摇漾,如巨波浩荡,无美不臻,历世弥光。
北京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平台成员地区:新疆和田、西藏拉萨、青海玉树、湖北巴东、十堰、神农架、内蒙古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通辽、兴安、河北张家口、承德、保定、河南南阳、洛阳、三门峡、邓州、四川什邡、辽宁沈阳等10省(区)22个地(市县)。
平台共建品牌共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客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