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山里人叫妈妈,是叫“妈”,并且用第四声调,我就那样称呼我妈妈直到她病逝。
在我的一生中对妈没有太多印象,因为她整天忙忙碌碌,很少坐在家里,更别说抱我,做好吃的饭菜,给我补衣服,因为她出身贫农,这些细活做不好,何况还有我奶奶。后来才知道,我妈嫁到我家,还主要是我妈认同我奶奶这个地主婆的针线茶饭,奶奶在开荒队做饭时,不止一次帮我未来的妈缝补不蔽体的衣服,至于茶饭也就吃习惯了。那么妈妈在干什么呢?奶奶做妈妈的活,妈妈只好做男人的活了,苦难的日子里各自都为家里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搁现在,老太太享福,女主人只需要做做饭,做一些家务活。
的确,我妈是在干着比普通男人还沉重的农活。在我印象中,农忙时,妈妈总是很早起床,一直不停地干活到天黑,很多次,她踏着月光,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柴草或者猪草回家,坐下来连脚都洗不动。那时候,家里只能烧柴火,砍柴是大家都要做的事情,至于养猪,每年要么交“统购”,还要杀年猪,不然一年的生活就很难维持,人都不够吃,哪来饲料喂猪,打猪草喂猪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近的猪草捋完了,就跑很远去捋,到最后猪架子有了,没有什么膘,不一定够“统购”重量,好几次。妈在要交“统购”的那天早上,破例地喂猪一些饲料,让它吃饱一些,但食品站的人有的是办法,他们总是慢腾腾的,等到猪屙完了才来称,我家每次都白喂了这一顿。
农闲时,妈妈就想办法挣钱,挖麦冬,捋腊梅花,挖黄姜,砍矿杆,剥苎麻,这些都不好弄了就砍柴卖,斤卖1元钱。因为整天钻山林,妈妈总是蓬头垢面的,因此我们大家都不亲近她,而总是依偎在干净的奶奶身边。
妈妈挣钱,可妈妈很节俭。家里要添置衣服、日常用品等,总是优先别人。她自己一直穿着破衣服,特别是内衣裤,那是补了又补。
我妈妈于年腊月24日病逝,我只记得,她当时很瘦,脸色蜡黄,没留下任何言语,只有满眼眶的泪水。在给她换衣服时,家里硬是找不出一件不破的内衣裤,父亲只好边哭边穿边嘀咕,请妈妈原谅。而在她棉衣口袋里,还放着折叠得整整齐齐的15.8元零碎钱票,而前一天父亲还在为没钱买药而唏嘘。这15.8元钱就是我们春天上学的学费啊!
后来才知道,我妈妈是在为老赵家的传宗接代而努力。我妈妈先后生下7个儿女,由于种种原因,前面一儿四女只剩下三个女儿。后来就有了我和弟弟,再后来我妈妈又怀上了孩子,刚好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那是国策,如果违反,收粮食拉猪,拆房子拆瓦,于是我妈无奈按照政府要求去打了流产针,妈妈于腊月十八流产,孩子已经成型,是个男孩(我大叔把他扔在厕所的茅坑里,来年春天还没腐烂,担心狗子吃了,大叔捞起来埋在家南边的一个山边,我后来每每走到那里,都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是很不巧,这时候各单位已经放假,我家做地主夹尾巴做人久了,哪还敢找公家问?再加上家里没钱,封建思想认为女人生孩子流点血没问题,我父亲竟然三番五次的请阴阳先生驱邪,更可笑的是,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三步一烧纸,把索命鬼送走,在阴阳先生指定的地方烧了一堆纸,然后头也不回的回家。妈妈就这样死于大出血。农村人啊,流血不止就只好用草木灰吸干,要不是临终前我三姐给妈妈洗个澡,妈妈就要死在灰窝里。
那时候家里很穷,当然不限于我家。就在前一天,我一个舅爷死了,家里准备妈的后事,我和大姐还要背一背篓土豆去舅爷家吊孝。第二天,舅爷上山,送葬队伍从我家门前经过,按照规矩,我家用一张小方桌,上摆几荤几素的祭祀小菜,恭送老爷子过境。我家的丧事办得如何,我记不得了,只知道妈睡了一个白茬棺材,只知道欠对门王家小商店的钱几年后才还清,还是看赵作成的面子赊给我们的。
我妈上山时,一只老公鸡绑在棺木上,我抱着灵牌在前面引路,到了我家庄稼地,地势很开阔,抬杠的人们开始撒欢,我们跪在地上都无济于事。处于心疼我妈,不让她死后颠簸翻滚,我大姐把我抱上妈的棺材,抬杠的收敛了一阵,然而后来收不住脚,我在妈的棺材上颠簸,好在赵作成及时把我抱下来,后来我奶奶还心有余悸,办丧事又差点出事!
妈埋在那里三十五年了,那白茬棺材竟然还没怎么腐烂,坟头并不塌陷。我身在老河口,不能每年上坟,但每次回家,总是去坟上烧纸。在这里得感谢舅家老表黄朝金、三姐夫李志荣,我们不在,他们在默默地维护着妈的坟。
二零一六年冬,我给父亲和大叔修墓,为了让妈安息,只在父亲的墓碑上刻上了妈的名字。记曰:母亲,生於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二月三十日,殁於一九八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三日子时,享年39岁,葬竹溪县汇湾镇赵家湾雷家塆,记碑于此,享我辈香火。
出身贫寒,吃苦耐劳,孝敬婆婆,一心为家。哺育五子,殆精竭虑,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我那一生受苦受难的妈啊!
由于贫穷,妈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
来源|文史武陵
作者|赵作林
作者简介:
赵作林,男,竹溪汇湾人,现定居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