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豆腐村的致富经环球网

华文波制作豆干。通讯员郭元江摄

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中华、通讯员唐勇郭元江)俗语说,人生三大苦活路,撑船、打铁、卖豆腐。然而,十堰市竹溪县城关镇烧田村二组的华文波,却从辛苦的卖豆腐中获得了幸福感,靠豆腐事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4月10日,记者冒雨来到他家,探访一个农民“点豆成金”的故事。

一口铁锅开始“豆腐事业”

华文波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上三代都靠卖豆腐为生。在他小的时候,因为兄妹众多、家庭贫困,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就缀学在家,从此再没有踏入学校。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华文波的父母白天种地、晚上打豆腐,幼小的华文波天天跟在大人身边帮忙,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成家后,他和妻子一起打起了豆腐。

“刚开始,就是一间平房、一台土灶、一口铁锅”,年,华文波夫妻俩从年迈的父母手里接过做豆腐的全套家什,开始了“豆腐事业”。当时市场经济刚刚复苏,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鸡鸭鱼肉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出现在百姓餐桌,豆腐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菜肴,从城镇到乡村,家家都爱吃豆腐。

华文波每天泡20斤左右的黄豆、做50多斤豆腐,夫妻俩按照父辈传承的豆腐工艺,从泡黄豆、点卤汁到煮豆腐、磨豆浆,一点都不马虎,做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紧致、爽口。每天的新鲜豆腐出锅后,华文波就挑上筐子挨家挨户叫卖,因为物美价廉,豆腐总是被抢购一空,连豆浆也一滴不剩。渐渐地,华文波家的豆腐远近闻名,不光受到本村群众喜爱,还摆进菜场、送进酒店、卖到了学校。

做豆腐苦在起早贪黑、风吹雨淋,但卖豆腐加上豆渣养猪,让华文波一家过的有滋有味。

40万元建成“豆腐工厂”

手工做豆腐,产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怎么办?华文波决定把作坊变成工厂,提高生产能力。他拿出多年卖豆腐的积蓄,从外地买回生产豆腐的机器设备。得知华文波要办工厂,镇村两级政府主动出面协调有关部门,为他优先审批厂房用地、简化有关手续,一些老客户信得过华文波的为人,自愿出资帮助他开办“豆腐厂”。

年,华文波投资40万元,在烧田村公路边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楼上是住房、楼下是厂房,开始大张旗鼓生产豆腐。他把厂房分为原料区、加工区、保鲜区,采用冷藏控温等新型技术,对黄豆发酵、成品保鲜等进行质量管控。为了保证豆腐品质,他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使用地下水做豆腐,做出来的豆腐原汁原味,口感极佳。

根据客户要求,华文波在生产鲜豆腐的基础上,开发出豆腐皮、卤豆干、烟熏豆腐干等一系列豆腐产品,年销售额达30多万元。他注册了“华记”烟熏豆腐干商标,使用锅炉生产烟熏豆腐干,除了长期供给新合作、佳福园、客悦多、幸福人家等县内各大超市,还销往四川、浙江、山东等地。

随着市场拓展,华文波不得不请来村民帮忙做豆腐,他的豆腐厂常年用工在8人以上,工人年均收入2万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够增收致富。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华文波成立了“华文春天豆制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做豆腐的黄豆都是从农户手中现金购买,豆腐渣、不合格产品也以低价出售给附近养猪厂作饲料,乡亲们都从他的豆腐厂找到了致富门路。下一步他还计划争取银行贷款,扩建厂房,添置设备,采用“互联网+”模式销售豆腐产品。

从该村村支书口中,记者得知,全村目前共有20余户村民加入到“华文春天豆制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和华文波一起吃“豆腐饭”,发“豆腐财”,烧田村成了响当当的“豆腐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