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支撑,以构建幸福美好家园为目标,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使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打造品质之城
规划设计是城市工作的先导、龙头和坐标,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位。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把握县城发展的规律性。县城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既是文明的坐标,又是经济的载体。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县城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实现各类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有效预防和化解城市病,推动县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全域规划、系统谋划、集成策划,科学规划好县城、中心集镇、中心村发展布局,构建“四心两轴”风景格局,“一屏两廊”生态格局,“一地三区”农业格局。
增强县城规划的引领性。树立“百年规划,千年遗产”标准,贯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思维,留住城乡记忆、留足发展空间、留够生态本底、留下艺术品位。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系统规划为统领,以专业规划为指导,以修建性规划为蓝本,做到“总规、专规、详规”有效对接,“近期、中期、远期”有机统一,前瞻30年、编细15年、做实近5年。始终坚持依法治城、依规建城,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坚决做到“没有规划不建设,规划未通过评审不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体现县城风貌的特色性。以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三线”为边,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建筑高度“三度”为界,色彩和谐性、风貌融合性、环境协调性“三性”为标,做好整体设计,突出城镇风貌的连贯和有序、城镇色彩的和谐与典雅、城镇环境的协调与美丽,加强对县城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让县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相得益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天人合一。
坚持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兴业之城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产业强”才能“城市兴”。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促进城市、产业和人口协调发展。
培育产业集群。坚持企业为上、创新为魂、人才为先、项目为王,主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增资扩产、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推进园区扩园增容,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坚持传统产业重塑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传统产业发挥定力、新兴业态担当动力、开放创新激发活力,让“老树发新芽、小苗成大树、树木成森林”,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发挥竹溪好山好水好生态的优势,深度对接全省“”现代产业集群和全市“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持续建链、补链、固链、延链、强链,重点培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水产业、新能源、大健康、农特产品加工六大百亿产业集群。
发展城市经济。加强产业平台、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社区养老、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板块,建设地标性商圈、特色步行街,打造繁荣商圈。加快发展法律服务、检验检测、安幼养老、家政物业、文化体育、培训研学等服务业。加快建设“教共体”“医共体”“养共体”等公共服务共同体,建成便民快捷的医疗圈、健身圈、养老圈、生活圈,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顺应后疫情时代消费趋势,围绕电商网购、在线教育、线上诊疗、无人零售、远程办公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培育“非接触经济”。
打造数字城市。科学编制“数字竹溪”规划,谋划实施一批以5G网络、充电桩、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区域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实施“数字+有机农业、绿色工业、商贸物流、文旅康养”计划,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促进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整合共享,实现“自助办、掌上办、智慧办、即时办”,建设“数字政府”。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宜居之城
城市的核心是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提升人口、要素、资源集聚力,增强县城宜居度、舒适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从“土地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跨越。
畅通政策留人。把握好县城人口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增长与县城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一致。
健全机制聚人。健全完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薪金、奖励、保障等科学配套、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人才制度体系,大力实施“能人回归”“柔性引才”“引才入溪”计划,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吸引五湖四海人才来竹溪投资兴业。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紧缺人才,深化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打造实训实习基地,培育现代产业工人,让更多优秀团队和人才集聚竹溪。
搭建平台引人。坚持以“乡情乡愁、亲情友情”为纽带,以“双招双引”为平台,组织开展“请乡友回家乡、请能人回乡村、请乡贤回故里”活动,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技术回乡、理念回家、项目回县,让更多的能人志士建设家乡、回报家乡。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归雁工程”“鸿雁工程”“雁阵工程”,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
坚持能级提升,着力打造幸福之城
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需要,走好“全域创新、全域精美、全域缔造、全域文明、全域智治”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优化布局精筑城。坚持“东拓、西进、南延、北展、中疏”,快建新城区,疏减老城区,实行组团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加快“三区”成势见效,提升竹房城镇带沿线6个集镇功能,抓好蒋家堰、丰溪等4个边贸口子镇建设,建成夯土、贡茶、贡米、垂钓等“特色小镇”,构建以县城规划区为引领的“产城融合发展带”,以水域资源为主的“金山角”,以山场资源为主的“银山角”,以康养资源为主的“国心氧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乡水、电、路、网、电力、通讯、物流、街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县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提档升级强功能。建好东城新区、改造老旧小区、扮靓鼓楼街区,突出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经济和城市软实力四大核心,集聚人口、产业、金融、创新和营商环境五大要素,实施扩容、美颜、强能、固基、扬韵五大行动,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全覆盖、雨污分流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开展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提升,改出城市新颜值、发展新空间、生活新品质,打造“城市客厅”。
改旧换新提颜值。采取“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建设管理并举”,既注重公园、广场、景观大道等“面子”的光鲜靓丽,更注重背街小巷、城中村、老旧社区、集贸市场周边等“里子”的整齐有序,着重解决老旧小区的排污、停车、交通、绿化、公用设施配套以及加装电梯设施等突出问题。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推动改造工作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由“一元”向“多元”深化、由“面子”向“里子”优化,打造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版”,让老旧小区改造更有温度,让广大人民生活更有质感。
坚持创新治理,着力打造魅力之城
一座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坚持“五治”融合,提升城市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六城联创”惠民。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理念,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着力做好以文“化”城、以绿“美”城、以净“靓”城、以生态“立”城、以食安“筑”城五篇文章,把县城打造成文明之城、绿色之城、健康之城、卫生之城、放心之城。坚持“”工作法,全时段、全过程、全域化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无障碍城市、国家健康城市,确保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必成。
“智慧大脑”赋能。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治城”的重要抓手,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开展城市驾驶舱、企业云、政务云、民生云等项目建设,建成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市政、智慧应急、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校园体系,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小区建设,促进城市治理智能化转型,努力让城市更聪明、治理更高效、群众更满意。
“生态文化”铸魂。坚持山水作画、民俗着色、文化植入,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相结合、与自然相融合、与生产相依托、与生活成一体,保留乡土乡味、体现乡愁乡韵,彰显“现代的骨、传统的魂、自然的衣”,让沉淀的文化活起来,让隐匿的风光显出来,让路过的游客留下来。实施文化强县工程,推进家庭家规家教家文化建设,实行党建、乡建、村建、家建“四建”联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着力打造“人有竹品、如溪至清”的城市品牌,讲好“城市故事”“人文故事”,放大凡人善举、小行大义的光和热。坚持“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突出乡村“原色、原味、原趣、原艺”,促进人、景、房、自然、人文高度和谐共处,让城市能“呼吸”,与山水共“脉动”,让山水与城市、生态与人文、生活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共融。
稿源:荆楚网
作者:柯尊勇(中共竹溪县委书记)
图片:竹溪县委政研室提供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