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前的社会道德误区和陋习之一弃老陋习

孔子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先进思想文化,提出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勇廉孝悌”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确立了人伦道德标准,从此中国民众有了修身处世的人格规范。

那么,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及以前的时代,社会道德误区及陋习我们知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

抛弃老人的陋习

抛弃老人,在春秋及之前时期,这在欧洲、日本、朝鲜、印尼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普遍存在的习俗。

一个15世纪的意大利人说过:只要父亲还是一家之主,他的儿子就会服从他。而当儿子掌握了家产和家中的权威,他就开始憎恨父亲并威胁他,等着他早死。

从英国14世纪至15世纪的一些资料来看,也反映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张。直到17世纪英国做父母的人,对于子女如何善待他们都没有抱什么幻想。欧洲有一句谚语:年老时在子女的屋檐下生活比坐牢还难受。

15世纪的欧洲尚且如此,推测其在公元前年之前,会更加严重。即使现在,西方口口声声维护人权,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不给老人医治,让其自生自灭,也反映了欧洲的人伦道德的缺失。

日本在古代也有抛弃老人习俗,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讲述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老人活到70岁时,为节约粮食,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yǒu)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古代朝鲜也有弃老习俗,父母老后,子女把父母用筐子背到深山密林中抛弃。

在中国的鄂西北的竹溪县,年考古发掘出了“老人洞”,也叫“自死窑”,就是抛弃老人的遗址,老人六十岁后,就把老人背到洞中,封上洞口,子孙只送三天饭,三天过后,任其冻饿而死。

湖北省十堰市官山镇,武当山南神道上的老人洞图片

古代印度——吐蕃人也有与竹溪县类似的习俗。敦煌壁画,就有老人活着进砖砌的坟墓的画幅,有专家称这是吐蕃人占领此地后,逼迫汉族人也实行活埋老人的习俗。

我还看过一个资料,据说古代南方有一个地方,让六十多岁的老人自己爬树,子孙在下面摇晃树,如果老人爬不上去或掉下来,就证明老人没有用处了,就放到深山任其死亡了。

据《墨子》记载,越国的东面有个輆沭国,人的头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肢解吃掉,称这种做法为“宜弟”。人的祖父死后,背着祖母扔掉,说:“鬼妻不可与住在一起”。楚国的南面有个啖人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先把肉刳下来扔掉,然后再埋葬骨头。

在武当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在古代分吃老人肉的传说。

据说北方匈奴人也是如此,分配食物和财物时,老人都是最少的,到了饥荒之时,就会把老人抛弃在荒原上,任其冻饿而亡或被野兽吃掉。

上述种种弃老陋习,到了文明社会,应该有个统一的、合理的解决办法了,所以,孔子提出了孝悌和丧礼概念:

人要首先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然后再爱护亲戚、朋友;最后,再把这种仁爱推而广之,去仁爱天下众人。天下众人都互相爱护了,和睦相处了,社会也就安定了。这也是孔子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理念。

孔子的孝悌理念,对社会起到和睦作用了吗?近年考古专家在辽代墓地出土一个金瓶,上面刻画着二十四孝故事,其中一幅画面就是《弃老图》,专家考证这是儒家孝道传到契丹族的有力证据。也就是说汉文化已经向周边普及。

时至今日,孝道依然是稳定社会、家庭的基础,并且已经深入人心。当然也有个别道德败坏者大逆不道。近日报道,某地一个不孝子,把自己年老多病的母亲用推车推到荒郊野外,活埋在一个土洞中,幸亏该人的妻子是个贤惠人,老人失踪后,她追问丈夫,得知实情后,急忙把老人救出,幸亏是个洞穴,老人侥幸不死,等待不孝子的将士法律严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