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烨著名评论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已撰著多万字的理论评论文章,出版了《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论争二十年》、《批评的风采》等10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
湖北十堰市的竹溪县,以前只是听说的一个地名,而且从位于鄂西北的偏远方位上来推测,会觉得笃定是山高谷深,多半属穷乡僻壤。
后来,在翻阅陕西一些党史资料书籍时,竹溪的地名不断跳出来。原来,在年到年期间,竹溪作为两郧行政公署的属县,曾短暂地划归过陕南军区与地区,并在解放陕南的安康、汉中的过程之中,曾起到过桥头堡的重要作用。活动在陕南的二野部队和陕南军区部队组建的第十九军在解放郧县之后,各路人马西进竹溪,发起“白(河)、竹(溪)、平(利)战役”,而在竹溪的鄂陕边界关垭子,经过两次激烈战斗终于全歼守敌,攻克关隘,由此打开了解放整个陕南的胜利通道。竹溪,关垭子,由此便留驻在了我的脑海里。
今年9月间,终有机会去了一趟竹溪,并实地踏访和考察了一些村镇,不仅大开眼界,而且大长见识,使我对竹溪有了切实的感觉和全新的认识。位居鄂西北的竹溪,在这种远观与近察中,形成了明晰的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初识竹溪,就很让人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惊喜,或令人有“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感叹。
如果概要地表述这些概念与印象,那就是八个字:山清水秀,民淳俗厚。
山清水秀,如锦似绣,是如今的竹溪县天然自在的特点。这既得益于地理环境的自然馈赐,又得力于人文历史的长期浸润。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竹溪县,是鄂、陕、渝三省市交界之地,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同省竹山县。山峦叠峰,河谷幽深,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植物学家誉为“秦巴山区兼容东西部成分的动植物基因库”,包含南北植物和生态的“综合百科书”。
从安康方向进入竹溪,关垭子是必经之关口。经由国道走过陕西平利的长安镇,便是属于竹溪蒋家堰镇的关垭子。抬头仰望,雄关依山,格外巍峨。几天之后,观览楚长城遗存,又来到关垭子,上关爬山,仰观俯看,地势险要,形如马鞍,加上楚长城拱卫,擂鼓台守护,实乃是易守难攻,天赐良关。如今的关垭子,一边雄关耸立、周围苍翠一片,一边残存的楚长城遗迹、沧桑斑驳,向人们诉说着它悠久的阅历与不凡的经历。出关入关,即秦即楚,关垭子构成鄂陕边界绝无仅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关下是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关上是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陕西与湖北在此交界,历史与现实于此交汇,观秦望楚,抚今追昔,不免令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在竹溪期间,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总觉得处处有奇观,美景看不完。在泉溪镇八卦山林场小憩,一个纪实性的风光短片让大家一饱眼福,为之惊叹不已。分阴阳两面的八卦山,重峦迭峰,古木参天,实令人为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而惊异了。而在溪水潺潺、瀑布涟涟之间,林中不断跃过斑羚、猕猴等,水中不时浮现胭脂鱼、娃娃鱼。据林场负责人介绍,八卦山是湖北省最西边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物种资源丰富。现已查明,有维管束植物科属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银杏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榉树、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巴山榧树等17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国家一级珍稀树种3种,国家二级珍稀树种8种,中国特有树种49种;有脊椎动物96科属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35种,列于“极危”动物有大鲵、白头蝰2种,列于“濒危”级动物有豹、林麝、脆蛇蜥、尖吻蝮、白冠长尾雉5种。八卦山因为其动植物的多样而成为湖北重要自然保护区。
八卦山
让人流连忘返又啧啧称奇的,还有位于新洲镇一座山上的野生楠木林。要去看楠木林,需要走水路乘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艇,爬多个台阶,但当你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后,就会发现一片参天的楠木林,栉比相邻,苍翠欲滴。据当地林业部门普查,这片林地共存活楠木株,高15米至40米,粗约10厘米至厘米,占地面积约8亩,部分楠木生长时间超过年。野生楠木在竹溪县被称为“贡木”,因木质坚硬,木纹细腻,是十分珍贵的建筑材料,现已成为濒危树种。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楠木,现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筑多为楠木构筑。据考古资料表明,北京故宫午门、阙左右门、左右顺门和西六宫之一的永寿宫等处使用的木材,就有出自竹溪县的楠木。站在楠木寨望去,望不到边的水库尽头水天一色,群山环绕中楠木林傲视群峰,你不得不在心里赞叹,竹溪得天独厚,风景这边独好!
楠木林
竹溪的民风朴实,民俗淳厚,使得她的人文遗存与文化气息格外地独特而鲜明,这与她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桴鼓相应,相得益彰,同样令人为之叹服和难以忘怀。
竹溪的朴实民风跟竹溪历来流行慈孝文化,一直注重修宗祠、续家谱、立家规、传家训密切相关。历史上的竹溪,慈孝文化就源远流长,位于鄂坪乡的“慈孝沟摩崖石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劝孝为主要内容的“向坝山歌”,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讲究以德立身,孝德至上,竹溪人普遍讲求家教与家风,从而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向善与向上。
摩崖石刻
在中峰镇同庆沟的实地踏访,就让人领略了竹溪的家风文化是如何落实到家庭、流动于村社、浸润到人心的。刚到村口,就能远远看见写在山墙上的“信、俭、勤、礼、善”等蕴含传统美德的大字。村里的刘家大院,门口罗列有“家规族训”十条:崇祀、孝悌、睦邻、耕读、赈济。刘家大院附近的路边,是村里张贴的5年全村考上大学的几十名学子的照片与介绍。抬头看看有关慈孝的醒目标语,低头看看考上大学的学子面带微笑的照片,相映成趣中,让人更感到慈孝文化传承后代的累累硕果。在同庆沟,看着老乡们晒出的家规家训,听着老人们讲的家规故事,你会发现,那些传承多年、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家规家训,经过收集、传播,已经融入村民的生活,使同庆沟的自然环境美与道德风尚美、家风人文美,彼此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同庆沟
在竹溪,一直马不停蹄,走乡串村。在临离别的一个上午,县里安排观看了一场山二黄小戏《带着公公改嫁》。原以为不一定听得懂、看得进去,但随着唱腔的优美婉转和剧情的跌宕起伏,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小戏是以竹溪县丰溪镇带着公爹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的,作品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和现场的氛围烘托,演绎了一位山里女人持守“真、善、美、孝”的人间大爱,反映了精准扶贫给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更阐释了精神脱贫重于物质脱贫的深刻内涵。
山二黄《带着公公改嫁》
竹溪看不完,竹溪也说不完。远近驰名的“向坝民歌”,还未来得及近距离观看和欣赏,只是拿到了刻有向坝民歌演唱会的一张光盘,由此也留下了不尽的念想。
我想,竹溪,我还会再来。
向坝民歌
来源:秦楚网
本期编辑:姚丽
精彩推荐微探寻|竹溪桃源有个“雷打岩”,如刀切一般
微新闻
竹溪县城31条道路的“名字”是这样的
微探寻
竹溪水坪镇塔儿湾,有这样一个故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17.html